技能的锻造者
职业的引路人
冶金星光|张建辉老师
前言
在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实训车间里,总能看到张建辉老师穿梭在设备与学生之间,他不只教操作技巧,更常对学生们说“要学会从生活中找问题,解决问题,不要怕问题,今天学会修台灯,明天就能学会修智能制造的生产线”。
01
这位将“学高为师,身正为范”刻进教育日常的老师,用多年坚守诠释着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教师的独特使命——既是知识传递者,更是技能锻造者与职业引路人。今天,我们就通过他的视角,读懂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育人密码。
谈及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成立,张建辉老师的语气里满是使命感。随着山西转型发展加速,各行业向“智能制造”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,但企业“招不到会操作智能设备、懂智能生产流程的技能人才”的困境日益凸显,而传统技工教育“课程滞后、实训设备跟不上产业升级”的问题也亟待解决。
“产业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。”他强调,学院的核心初衷是“破解‘产教脱节’难题,培养适配山西乃至全国智能制造产业的‘实战型’技能人才”。如今,这里不仅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,更培育出一批批斩获各类奖项的优秀师生,成为技能人才成长的沃土。

相比传统专业设置,产业学院的育人模式藏着太多创新巧思:课程跟着产业技术变“传统专业的课程可能几年不变,但我们每学期都在更新。”张建辉老师解释道。学院会持续开展社会调研,剔除老旧淘汰的内容,将AI、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融入课程;更会定期回访毕业生,把企业一线的技术需求与工作痛点反哺教学,让课本知识始终对接产业前沿。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,从课程设计到实训安排,都融入了一线生产的实际需求,让学生在校就能触摸到行业真实脉搏。

“考试不是目的,能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关键。”张建辉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从生活中找问题、练技能,这种“以用为本”的评价逻辑,恰好契合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核心要求。
而这样的培养模式,也让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格外通畅。他们大多进入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企业,从设备操作到运维管理,凭借扎实的技能成为企业急需的实战型人才。

面对AI大模型、数字孪生、柔性化工业机器人等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,张建辉老师对产业学院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:
做“技术迭代”的“追随者”和“适配者”不追求一步到位追上最前沿,但坚决做到“技术升级不脱节”。未来将将于与企业开展更深度的合作,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常驻授课,甚至把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搬进实训基地,实现“学习即工作、实训即生产”。

最后,张建辉老师也对同学们送上了真挚的期望:“第一,保持‘动手的热情’,更要培养‘解决问题的思维’。技术会变,但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不过时;第二,敬畏‘技能’,更要拥抱‘变化’。别想着‘一门技术吃一辈子’,要主动接触新技术,做复合型技能人才;第三,立足‘当下’,更要着眼‘长远’。从操作员到技师,再到技术专家,技能是底气,努力是阶梯,眼界决定高度。”

因张建辉老师这样的教育者坚守在山西冶金的这片热土上。让无数学生手握过硬技能扎根行业。如果你也心怀技能梦想,愿这份育人初心,能成为你逐梦路上的光。